0%

胡适是怎样成为无神论者的

胡适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在图书馆闲逛,在计算机技术区域书架上,发现一本胡适的《四十自述》,不知谁随手放在这儿的。翻了几页,竟然津津有味地读下来。

在胡适小时候那个时代,家里的女眷都是深信神佛的。女性长辈常给胡适讲神佛故事,胡适自己也看《玉历抄传》《妙庄王经》等善书,所以脑子里装满了地狱鬼怪的惨状。胡适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把他许在观音菩萨座下做弟子。胡适自己每天在学堂里拜孔夫子像,还自己在家做了孔夫子的神龛,每逢初一十五焚香敬礼。

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胡适温习朱子《小学》,念到司马光家训,其中有:

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锉烧舂磨,亦无所施……

物体已经腐朽消失,精神也随之飘散,即使有锉、烧、舂、磨等方式,也无法施加任何作用。胡适读了这句话,忽然高兴得跳起来。原来想象得地狱里的种种惨状,忽然不怕了。”我心里很高兴,真像地藏王菩萨把锡杖一指,打开地狱门了。“

又一天胡适读《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六卷中有一段范缜(450年—510年)反对佛教的故事:

缜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

范缜《神灭论》认为,形态是神灵的本质,而神灵则是形态的功能。神灵对于形态就像锋利对于利刃一样。从未听说过刀刃消失而锋利仍然存在,又怎么可能形态消亡而神灵仍然存在呢?这个理论一经提出,引起了朝野的争议和喧嚣,范缜虽然面临困难,但始终无法屈服。司马光的话已让胡适不信地狱,范缜的话使他更进一步,走上无鬼神的道路。

《资治通鉴》又记述范缜和竞陵王萧子良讨论”因果“的事儿,也对胡适产生很大影响:

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

萧子良非常喜欢听佛教的教义,聚集了许多著名的僧人,讨论佛法。这种宗教的繁荣,在江左地区是前所未有的。有时他亲自给众僧提供食物和水,但世人多认为这是失去了宰相的身份。范缜曾经嘲笑说没有佛祖。子良回答道:“你若不相信因果报应,又怎么能有财富和贫穷呢?范缜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一样同时开放,随风而散,有的飘落在帘幕和茵席上,有的掉落在篱墙和粪溷中。掉在茵席上的是殿下,掉在粪溷中的是下官。贵贱虽然走不同的道路,因果报应最终在哪里呢!“子良没有办法反驳。”

范缜和司马光的神灭论教胡适不怕地狱,范缜的因果论教胡适不怕轮回。从此后胡适便不再虔诚烧香拜佛了。甚至在十三岁那年,胡适去外婆家拜年回家,路边有供奉的神像,胡适对一起的小伙伴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茅厕里去,好吗?“

至此,胡适先生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