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人类的意识

conscious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涉及到人类思维和主观体验的各个方面。虽然意识本质上是主观的,难以准确定义,但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体验:意识涉及到我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包括知觉、情绪、思维和意志等。它是我们对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认知。
  2. 自我意识:意识还涉及到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和体验,即对自己的主体性和个体身份的认识。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
  3. 注意力和意识流:意识还涉及到我们的注意力和意识流的调控。我们可以选择关注特定的感知、思维或情感,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转移注意力。
  4. 反思和元认知:意识还包括对我们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反思和元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在思考、判断和决策时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反思和评估。

意识是人类认知和心理活动的核心,它使我们能够体验和理解世界,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对自己的行为和体验进行反思。尽管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科学和哲学界一直在努力研究和理解它的本质和机制。

那么,身体和意识是什么关系呢?

身心二元论

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

柏拉图(前429年—前347年)的身心二元论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用于解释人的本质和存在。根据柏拉图的观点,人的存在由两个实体组成:身体(物质)和灵魂(精神)。

  1. 身体(物质):柏拉图认为身体是有形、可感知的物质实体,它属于有限、可变和世俗的层面。身体是我们在感官世界中所处的物质形式,通过感官器官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和经验。
  2. 灵魂(精神):柏拉图认为灵魂是非物质的、不可感知的实体,是人的精神本质。灵魂是永恒、真实和超越世俗的存在,它具有智慧、理性和道德的特质。灵魂是我们的真实自我,它不受身体的束缚,与肉体分离后仍然存在。

在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部分,是我们最真实的本质。它通过身体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和经验,但与身体是分离的。柏拉图认为,人的目标是通过照顾和培养灵魂,使其得到解脱和升华,超越有限的身体存在,接近于智慧和真理的境界。

这种身心二元论观点反映了柏拉图对人性和人类存在的理解,强调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和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它对后世哲学和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探讨灵魂、人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性等问题上。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他哲学思考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他建立起自己哲学体系的基础之一。

在笛卡尔的思考中,他试图找到一种不容置疑的真理,一种可以作为知识的基础的东西。他发现在怀疑一切的过程中,唯有他在思考的时候无法被怀疑,因为怀疑自身就是一种思考的行为。

基于这个观察,笛卡尔得出了著名的结论:”我思故我在”,即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这个命题表明,思考是一种不容质疑的经验,而思考的存在本身证明了思考者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被视为笛卡尔哲学的起点,它强调了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根据笛卡尔的观点,我们可以质疑外部世界的存在和我们对它的感知,但我们无法质疑我们自己的存在,因为怀疑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思考的行为。

这个命题对于哲学、认识论和存在论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以主体性和自我认知为基础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人类思维和自我意识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同时,它也引发了对真实性、知识的可靠性和人类存在的本质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康德的物自体理论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即”物自体”(Thing-in-itself),也被称为”本体”(Ding an sich)。这个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康德的观点,我们对世界的知识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和概念来构建的。我们的感官接收到外部事物的感觉刺激,然后我们的理性和概念对这些刺激进行组织和解释。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并且受到我们的感官和理性的限制。

然而,康德认为存在一种超越我们主观认识的现实存在,即”物自体”。物自体是指独立于我们的感觉和概念的事物的本质或真实性质。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物自体,因为我们的知识受限于我们的感觉和概念的范围。我们只能通过感官和理性的中介,将我们的经验与物自体联系起来。

康德主张,我们对于物自体的认识仅限于我们对现象世界的认识。现象世界是指我们通过感官和概念所构建的经验世界。我们无法穷尽地了解物自体的本质,因为我们无法超越我们的感官和理性的限制。

因此,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强调了我们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主观认识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但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物自体是超越我们感官和理性能力的存在,我们对其只能有限的认识。这一概念对康德的哲学体系和他对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影响。

近现代科学对意识的研究

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揭示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我们的感知系统受到生理和神经机制的限制,存在一些感知上的偏见和误差。这些研究结果暗示了我们对外界物体的感知是有限的,与康德的观点相符合。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发现:

  1. 感知上的偏见: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感知系统存在一些偏见,会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和解释。例如,注意偏见(Attentional Bias)指的是我们的感知系统更倾向于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这种偏见可能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2. 感知的主观性:神经科学发现,人类的感知是主观的,受到个体认知和经验的影响。同样的外部刺激在不同的个体中可能引起不同的感知体验。这表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记忆等因素在感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 感知的构造性: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感知是一种构造性的过程,我们的大脑会基于有限的感知信息和先前的知识来填补感知的缺失部分。这可能导致我们对感知世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变形。
  4. 感知的易受干扰:神经科学研究还发现,我们的感知系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例如,注意力的分散、环境的噪声以及其他感知任务的干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我们的感知能力下降。
  5. 感知的限制: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感知系统的生理和神经限制。例如,我们对较小和较大物体的感知能力存在限制,以及对于快速运动物体的感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感知系统并不是完美的,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偏见。我们的感知受到认知、情感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生理和神经机制的限制。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导。

一些身体影响意识的例子

心情低落的时候,强迫自己假笑会使心情真的好起来。在心率加快的情况下,人类更容易与异性意见中强。其他还有一些科学实验,展示了身体如何影响意识:

  1. 肢体动作和情绪: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强迫自己保持一种特定的肢体动作时,如挺胸、扬起头颅,他们的情绪也会相应地改变。这表明身体姿势和动作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意识状态。
  2. 呼吸和焦虑:研究表明,深呼吸和调整呼吸模式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压力。通过深呼吸,我们能够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影响我们的意识和情绪状态。
  3. 身体运动和认知功能:有研究显示,进行身体运动可以改善认知功能。例如,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或骑自行车)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这表明身体活动对意识和认知有积极的影响。
  4. 触觉刺激和情绪调节:触觉刺激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意识状态。例如,研究表明,触摸和按摩可以促进放松和舒缓焦虑。这些触觉刺激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与神经系统互动,从而影响我们的意识和情绪。
  5. 身体姿势和自信:一项经典的研究发现,当人们保持一种自信的身体姿势(如双手叉腰、胸部挺起)时,他们的自信水平和意识状态会得到提升。相比之下,保持消极的身体姿势(如低头、弯曲身体)会降低自信和意识水平。

对意识的认识带来的有益提示

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产物,与其生物进化密切相关。人类意识的演化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的早期物种。随着生物进化的推进,人类的祖先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结构,从而产生了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和意识体验。

意识的进化可能涉及多个因素。首先,大脑的复杂性和结构的演化为意识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人类大脑拥有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和连接,使得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变得可能,从而产生了意识的表现。其次,社会和环境因素也对意识的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这些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意识发展起到塑造和影响的作用。此外,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也可能对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意识可能有助于人类适应复杂的环境和面对各种挑战。它可能提供了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如意识的自我反思、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等,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生存。

虽然进化产生了人类意识,但人类的意识是有其局限性的。

人类的意识受到感知和知觉的限制。我们的感官器官只能接收到一部分的外界信息。拿视觉来说,光也就是电磁波,人类可见的波长范围一般是落在360 - 400 nm~760 - 830nm。人耳可以感知到的声音,其频率范围为20 Hz至20,000 Hz。作为对比,宽吻海豚则能够听到频率高达160,000赫兹的声音,蓝鲸唱歌的声波频率只有14赫兹。我们的知觉也同样受到主观经验、注意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限制导致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是有限的。

每个人的意识体验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人类的意识无法完全交流或共享,我们只能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进行有限程度的描述和沟通。人类的意识具有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我们无法同时关注和处理所有的信息,因此需要进行选择和过滤。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忽略或错过一些信息,导致对于某些事物的意识是不完整或片面的。人类的意识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和认知失调的影响。我们的意识可能受到情感、期望和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引导,导致我们对于信息的解释和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

总之,人类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化表达,是基于个体的感知、经验和认知能力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使我们能够在复杂的世界中进行思考和行动,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和认知偏差。换句话说,外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如何诠释外部世界依赖于我们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更依赖于我们的主观选择。You can select your mind, you can change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