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history

当我们利用历史去了解历史,同样也用历史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们是在运用历史。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的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在滥用历史。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加拿大)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著,孙唯瀚译。作者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历史

历史塑造了我们。历史凝结在我们身上。如果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历史,会发现造就我们命运的不仅仅只是几个特定的个体,更多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我们处于一个族群之中,我们对其他族群的看法延续了本族群的一贯认知。历史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恐惧、抱负与爱恨情仇。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了解历史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历史涵盖各个领域,从政治到经济、社会到文化均有涉及,这对我们理解社会变迁和各个时期的人文精神都很有帮助。了解历史还能培养我们的同理心。通过了解其他年代的人们思想和生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审视当下事件的多方面因素。历史是一个充满纠结的学问。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批判和思辨,极大磨练头脑和判断。

历史上的名人冒险和教训,能引导我们注意自己的成长与修养,让我们反思不同时代鲜为人知的正面事物,广开眼界。最重要的是,历史多么迷人和有趣啊,“再好的小说家或是剧作家也创造不出像奥古斯都、叶卡捷琳娜大帝、伽利略或是南丁格尔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也再没有比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更加精彩的动作片或是戏剧”。

对待历史的态度

追求客观描述历史事实和真实记载史实的发生过程,确实应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只有依托事实,我们才能获得对过去真实的了解,避免主观臆断。但是,纯粹的客观和真实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首先,作为个人的研究者都难免带有主观倾向,难保没有个人立场和观点影响判断。其次,考虑到不同时代背景和信息渠道的限制,,100%还原过去也许不切实际。

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研究目标不应仅止步于对过去事实的复原。合理的解读和解释也同样重要,这就难免出现一定的主观成分。不同观点的碰撞对促进历史的理解也有帮助。所以,在无法完全实现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情况下,历史研究最好的原则应是:追求最大程度提高事实描述和史料依据的可靠度;同时保持理性和开放的态度,不断检视和修正自己的见解。只有兼顾事实与理解二者,历史研究才能在客观与主观间寻求平衡,也才是对事实与科学态度的最高尊重。

民族主义与历史

历史对于民族主义至关重要。但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说,“民族主义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它却为自己发明出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民族传统”。“民族”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自然团体,以血缘、语言、文化等为纽带。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现象,其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于18-19世纪出现了民族国家的概念。当时许多地区内原有的诸侯割据势力混杂,加上地方法律和语言文化差异大,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

为了寻找合法性的理念支撑,强调血统和文化认同的民族主义思想就逐渐兴起和广泛传播起来。19世纪初,诸如德意志的“民族运动”或波兰的独立运动,都以民族主义作主要旗帜,争取自己民族团体的民权和政治主权。正是在此背景下,“民族主义”这一政治性强的概念才真正形成和传播开来,真正与民族国家的兴起息息相关。它作为意识形态,在19世纪中后期正式进入我们常见的定义范畴。

对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来说,19世纪中后期,清末思潮变化的背景下,一些作家开始意识到近代民族国家概念,强调“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提出振兴中华的主张,这可以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萌芽期。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建立的大环境下,更多思想家开始探讨民族国家理念。1935年后,”中国民族主义”一词开始在著作中明确出现,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观念。这主要是在日寇侵略背景下产生的爱国浪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早期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仍强调多民族国家角度。80年代后随着民族自信心抬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概念再度兴起。

作为一种综合的群体认同,民族主义需要借助历史叙事来构建“我们”这一共同体的起源与使命感。强调同一血脉和文化传承,理顺主流史观,都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但如果历史被无限放大和利用,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就很容易从中滋生。

一些极权政权就是通过歪曲和凸显某些历史事件,而渲染“我们”和“其他”的对立,从而扭曲民众思想,达到统治目的。而真实的历史往往会包含不同民族共同的成就与犯错,强调相互包容更加关键。如果民族主义过于狭隘,也会阻碍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任何一种对历史的独断和定论,都应该受到质疑。只有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重新审视各种史料,才能最符合历史研究的科学精神。

能够客观、理性地面对本民族历史中的不完美之处,承认曾有过错并进行反思,才能显示一个民族的沉着和成熟。一个成熟的民族是更有启发性地学习历史,而不是回避或粉饰历史。对待历史方面民族的成熟体现在:能宽容并且包容多种历史观点的存在;对本民族历史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追求真相而不是结果;通过学习历史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维护旧有立场;重视通过理性对话来协调各种历史观,而不是唯一定论。

独裁者的历史态度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可以成为独裁者巩固权力和监督异己的有力武器。通过使民众高度认同某个民族形象和价值观,独裁者就可以伪装为代表“国家大义”和“伟大历史任务”,从而掩盖自己专断独裁的本质。独裁者们十分关心历史,他们清楚将自己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相提并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不仅可以带来崇高的名望,还可以为他们的统治提供作为国家正统接班人的合法性。他们希望利用历史来加强自身的正当性及统治合法性。通过渲染自己政权的成就,强调解决前政权的弊端,制造民族主义情绪,这都有利于巩固独裁统治。比如他们会将自己描绘为延续或恢复过去的荣光,是一个伟大领袖能解救国家的存在。

但同时历史也包含了颠覆性的因素。它记录了每个时代的真相,包括独裁在内的各种暴行和错误。这就对独裁形成威胁,因为真相一旦曝光,会破坏他们煞费苦心建构的正面形象。再者历史走向往往不可控制。即便修改历史叙事,也无法确保后人不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和界定。这对独裁的长期统治和个人外在形象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历史会让独裁者露出马脚,让他们的话变得不那么令人信服。对于独裁者来说,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编造的谎言了如指掌,故而对于历史的力量也十分了解。因此他们总试图纂改、否定或是毁坏关于过去的各种记述。所以,独裁者一方面把控历史叙事来发挥宣传作用;但同时也会极力排除可能增强批判的历史素材,并镇压任何引起公众重新检视历史的可能性。他们都希望塑造出一种单一叙事的历史环境。这样的矛盾,就诠释了为何独裁同时又爱又怕历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