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3-08-16 雁门关-代县文庙-边靖楼-阿育王塔-后记

雁门关
山西之行的最后一天。

雁门关

雁门关在代县的西北方向约30公里。在网上查资料,发现由代县去雁门关要经过“十八弯”,于是在自驾上山与租车之间犹豫不决。早上出发前反复刷新高德地图,一再确认到达路线上有没有堵车,因为对于手动挡汽车来说,上坡堵车是司机的噩梦。确认一路畅通后,心一横上路了,反正路况再险峻,慢一点开就是。

路线

跟着导航走,大部分是乡间公路,路虽窄但路况还好,只是车很少,我几次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按说去往雁门关的车不应该很少。直到进入山间开始上坡,在路边发现“第x弯”的指示牌,才确信路是对的。“十八弯”所言不虚,随着海拔的升高,开始出现越来越曲折的弯道,许多弯是标准的“之”字路线。一些在半山腰的路线,一边是崖壁另一边是悬崖,拐弯之前需要狂按喇叭提醒对面的车辆。幸好路上真得如导航指示得一样,一路畅通无阻。到达雁门关之后发现游客很多,大部分游客应该都是从大同过来,所以代县方向的路上车少。

长城雁门关段,又名西陉关,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现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杨家将

杨家将。雁门关是宋朝杨家将驻守的地方,雁门关下正在表演《杨家将》的古装戏。

冲撞车

攻防武器

攻城防城工具。城墙上下有锈迹斑斑的攻城、防城器具,八角弩、冲撞车、火炮等等。除了火炮之外,我想这儿展览的攻防器具,比之古代史在战争中真正使用的器具要小儿科得多。古代战争城墙攻防战,可以看看《隳三都》和《南北战争三百年》。看过这几本书人,都会因古代战争的残酷而留下心理阴影。

雁门关

一头发呆的牛

雁门关外

镇边祠

十八弯

十八弯。下山路上,忍不住把车停在路边休息区,享受一望无际的视野与开阔的风光。

代县文庙

代县县城太小了,城内所有的景点步行均可到达。由雁门关回来酒店稍歇,在地图上发现酒店离文庙仅几百米。

代县文庙是明山西的州学,位于县城内西南街。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144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明代,个别为清代建筑。建筑群坐北朝南,为对称的宫殿式布局,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等。戟门前左右分列有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大成殿前两侧,各有十五间廊庑。文庙东北隅设有祟圣祠,左右分列先贤祠、先儒祠。

棂星门

大成殿

边靖楼

边靖楼俗名鼓楼,矗立于代县县城中央,坐北朝南,取靖边安民之意。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边靖楼比山海关边靖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是山西楼阁式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边靖楼为明洪武7年即1374年建,1471年被焚,1476年重建。历朝均有维修,现存结构为明代遗构。边靖楼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靖楼

边靖楼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雁平兵备道唐豫诚立的“声闻四达”横匾;知州杨弘志立“威镇三关”巨匾。

边靖楼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位于县政府院内,门口登记即可进入参观。

阿育王塔俗称宝塔,是隋代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为第5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结构,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总高40米。塔基为长方体,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座平面为圆形,周长6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须弥座式,四周刻有各种花饰和陀罗尼经;塔身为覆体式,精巧而秀丽;塔刹由曲尺须弥座、十三层相轮、葫芦状宝顶及盘盖金铎组成。整个宝塔造型端庄挺秀,雕艺精湛,为我国藏式塔中之杰作。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

后记

出发之前带了一张山西古建筑地图,这次看到的地方不到十分之一。期待将来再去山西,遍历一个个朴素的县城,探访哪些历经千年风雨仍然默默矗立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