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位唐史学者的中国大地自由行


游记是一首自由的颂歌。

作者: 赖瑞和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标题: 杜甫的五城
副标题: 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出版年: 2008-09
页数: 337
定价: 2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180951

我自己喜欢旅行,也喜欢看别人写的游记。读过保罗·索鲁的两本书。豆瓣上,有人在他的『英国环岛之旅』下评论说“废话连篇”。这些旅行中的“废话”却让我着迷。好的游记需要作者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保罗·索鲁能做到这一点。尤其他冷眼旁观的毒舌吐槽,常让我抚卷失笑。赖瑞和的这本游记又是另一种趣味。

旅行分几种。纯粹自然风景的欣赏,大江大河、秀丽山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观者惊叹之余,生出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

其他的人文景观,如果缺乏对基本的上下文或背景故事的了解,欣赏起来其魅力会打很大折扣。譬如说,站在洛阳街头看,这不过是个普通的现代都市。但若读过『洛阳伽蓝记』,了解到这片土地之上曾经有过佛教寺庙那样的盛况,很难不兴出古今兴亡之感慨。

赖瑞和本身是研究唐史的专家。背负厚重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旅行,每到一个地方,必然有很强的历史代入感。他会仅仅因为一个地名在历史上出现过,就专程去凭吊一番。他去了安徽宣州,因为李白的那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要亲眼看看敬亭山。想到李白也曾经看过面前这同一座山,感觉不可言传。

旅行的另一大趣味,是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这些平时不起眼的人事,因为是以新的视角,反倒有独特的体验。譬如这本书中小镇旅店的老工人,以及嘉祥街头几个人喝西瓜的场景。旅行中有时即使是些平凡的不值一提的景象,许多年后却印象深刻。

作者的旅行有两点让我格外羡慕。一是他旅行的时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是中国开放不久,但市场化城市化还没有那么剧烈。作者所到之处,即使是热门的景点,也游客寥寥,许多景色得以独自欣赏。当然市场化不足的缺点是交通、住宿的不便,但慢腾腾的绿皮火车、普通客车甚至拖拉机,以及形形色色的乡间小旅社,反倒给旅途平添许多乐趣。另一点也要感谢当时大陆的经济不发达。作者当时是香港某大学的普通讲师,其收入已足以支付在内地长达一个月的火车旅行。要知道,当时的火车票价可是高消费。

作者的旅行心态也让我深有同感。虽然有个旅行的计划,但计划被打破,被困在某个偏僻的小乡村也心态坦然,反倒感谢凭空多出来的一天或半天的时间,可以从容地外出游荡,或就在旅社里看看书刊。兴之所来,还开瓶白酒,在火车上或小旅社里,对窗独酌。我是能体会这种超脱、悠然又有点孤独、萧索的旅行况味的。那年自华山返回的火车上,我曾到餐车就着窗外闪过的灯火和哐当哐当的声音,独酌到家。

人们喜爱旅行的原因,除了为了见所未见,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为了从自己熟悉的日常中暂时逃离,享受一小段脱离常规的自由,做这个世界暂时的彻底的旁观者。在陌生城市的街头,看车马喧嚣人来人往,这些与自己全然无关,是一种悠然的、超脱的、自由的感觉。

退而求其次,即使不能买张火车票去远方,看别人写的游记也是好的。

美国一位研究旅行文学的教授保罗·福塞尔说,游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的主人翁是自由的,比一般读者自由,来去自如的。即时游记中的主角被困在什么荒凉的小地方,游记本身骨子里还是在歌颂自由的。所以,游记简直就像一首颂诗,一首自由颂。